在高职院校算的上是不错的,在浙江也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了,就业也不错,就是录取分挺高的,如果有意向的话可以选择。
金职院比三本厉害吗
公元1907年,110年前,在浙江中部的金华,有件泽被后世的事情发生:在婺州城东,试士院旁的孔庙旧址创办了初级师范学堂,从培养和改造私塾的师资开始,倡科学崇熏育,肩负起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
从那时开始的110年里,斗转星移,金华大地上经历了无数变迁,许多人,许多事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这所学校却一直开到了今天。依然坚持着立校之初的梦想:为这片乡土培育人才,把教育的种子传播下去,让更多孩子能够依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110年的风雨,110年的沧桑。如今,这所学校又迎来了110年的华诞。它与这座城市的缘分,仍将继续下去。根植于斯,反哺于斯。
【历史篇】
回眸金华师范教育百年风雨历程,她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进史,是一部与金华基础教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与金华经济社会文化唇齿相依、共兴共荣的发展史。
百十师范,英才辈出
上世纪20年代的钱兆鹏、千家驹等,筹建了金华第一个中共支部,学校成了传播先进思想的摇篮,在八婺大地上播下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给千年古城增添一抹亮丽的红色!上世纪40年代的朱福星等在民族危难时弃笔从戎;50年代的吴振东烈士实习中舍身救起落水学生;21世纪的在校生张海春勇救落水妇孺……在师范人身上,可以看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金华乃至浙江全省向来以基础教育办学优势著称,这里面有着万千师范学子的杰出奉献。5万多名师范学子,一串响亮的名字在金华市、浙江省乃至全国教育闪闪发亮 :陈云仙、朱桂香、董闺聪、胡延巨、方方、滕春友、楼朝辉、夏美丝、俞正强、方青、卢雁红、曹苏芬、郎建胜、林爱娟、王伟文、唐彩斌……不少学子成长为高等学校的领导与著名学者:朱玉、楼世洲、吴惠青……在师范人身上,可以看到优秀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教育情怀。
1910年第一届毕业证书
师范学子除了在教育战线有一大批成长为特级教师、专家教授外,还涌现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像著名中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冯雪峰、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原全国政协秘书长朱作霖、原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陈月星、著名画家陈松平、企业家吕汉水和程朱昌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在师范人身上,可以看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
勤奋朴实,献身创造
恢复高考后,师范办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初期金华基础教育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对优质基础教育的热切期盼,金华师范学校和义乌师范学校选拔优秀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入学,并恢复普师招生,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原义乌师范的绣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勤奋、朴实、献身、创造”的师范精神,“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校训。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训练。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方案,结合地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师范生“三要”“四会”“五能”职业能力要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成为师范生的标配。“听说读写算、弹唱书画操”教师十项基本功,门门要考核,不达标不能毕业,毕业的学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专业思想教育主题班会、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一二·九”班级大合唱比赛,深入到小学课堂的教育见习实习,一系列的制度化举措把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
教师勤奋教,学生刻苦学,优良的教风学风,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如扎根金华山区坚持复式教育20年的全国优秀教师叶芹芝,坚守磐安希望小学30年的特级教师曹苏芬,他们把自己一生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金华的基础教育事业。1988年,金华师范正是因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成为教育部通令表彰的全国100所优秀师范学校之一。
1994年,为了适应金华基础教育师资提升发展的需求,金华师范开办小教大专班,成为全省最早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师资的试点学校之一,通过“专业+模块”的教育教学方案,培养一专多能的基础教育师资人才。
八咏楼头的银杏树,经千年洗礼而弥盛,绣湖水畔的安寺塔,历百代风雨而高耸。可以说,金华师范教育是金华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她的成长史更是师范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一代又一代师范人励志勤勉、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金华地区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篇】
专业内涵发展,育人定位提升
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金华人办一所自己大学的美好梦想也愈加强烈。1998年底,金华师范学校和义乌师范学校合并,加入新成立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二级学院———师范学院。学院承继师范优良传统,借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进理念,在师资团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型提升,从单一的师范教育走向了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发展之路。
现在,师范学院有1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教师13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4人;建有功能完善的校内教师技能实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音乐艺术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以及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和遍及全省7个地级市的10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2016年,学校投入5000万建成的高水准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附属幼儿园也正式开园。
专业内涵发展,育人定位提升
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快速推进,教师教育的内涵和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学院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满足发展需求。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班的基础上,设置了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初等教育三个专业,开始了分学科培养小学教师。同时,新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传播与策划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2009年,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学院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举办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开始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推动小学教育类专业办学定位的转型升级。
学院致力于专业内涵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被立项为“十三五”省特色建设专业,小学语文教学团队获得了省“优秀教学团队”的荣誉。学院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机遇,学前教育专业先后成为省特色专业、“十二五”和 “十三五”省优势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示范”专业。
教学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年夏天的毕业季里,金职院师范学院的学生,给母校和老师们送回了一份份喜报:教育类专业的方晓燕、蔡依楠等同学在当地教师招聘考试中成绩名列榜首,文秘专业的蒲迪烨、周丽丽等同学在当地法院司法雇员考聘考试中成绩喜人。三年来,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每年都有多人次在各地市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本科专科合一的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被杭州市天长小学录取的毕业生张锋说,他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就是因为母校卓有成效的培养方式。
新世纪以来,师范学院在育人定位和培养方式上用心谋求转型,积极谋划“做精小教、做强学前、做特高职”。从“双主线、多平台、螺旋递进”到“全科与学术并举,理论与实践相融,课堂与走校互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形成了更符合基础教育师资要求、具有一专多能、承担多学科教学的培养特色。专业建成了一批课程教学微视频库、三类“走校”课程素材库、教育教学案例库、小学教育教学情景还原视频库、学科本源知识解读精品微课库。
学前教育“学教研”共同体成立大会
借鉴高职教育先进理念,通过短短十余年的办学,学前教育专业已从一株幼苗迅速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金职院办学规模最大的专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标杆。专业与幼儿园深度合作,构建并实践了基于“走园”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 “见习—课程实训—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系统化架构。教学形式从“纸上谈兵”到全程实战,教学方法从专业教师的“单向填充”转变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紧跟幼儿园教改的步伐,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带到幼儿园,进而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文化。《“走园”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并由教育部颁布实施,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库项目,共建成颗粒化优质教学素材3万余个,示范性结构化课程24门,精品微课257个,成为全国最大的共享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学院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点,持续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了5门国家资源精品共享课,基于“1库、2云、3链”升级改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了以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教育生态,其改革创新成果———《“学、训、管、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荣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引领作用,助推区域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联合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10所小学、26所省示范幼儿园成立“小学教育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和区域学前教育“学教研”共同体,每年开展3~4次主题教研活动和微论坛活动,是区域最活跃的专业交流互动平台之一。今年5月,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在金职院开幕,吸引了29个省、市、自治区的56所院校的279名选手齐聚金华,观摩院校超过200所,进一步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在全国的影响力。文秘专业学生在全国乃至国际大赛中也屡获佳绩。
小学教育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成立大会
塑两代师魂,铸两代师表
百年师范,薪火相传,师范学院的教育硕果来自于师范人对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全员育人、师德创优”是师范学院一直来坚持的党建品牌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坚持校友与在职教师共育和线上线下共育,每名教师联系一名“三困生”,帮助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成长,“全员育人、师德创优”成为金华市党建三星级知名品牌。此外,学院还获得了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金华市师德创优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7月1日是党的生日,也是师范学院全体党员的爱心接力日,学院从2004年起设立“党员助学基金”,累计总额已达14万余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52名。更难得的是,该基金是一份爱心接力,受助者在毕业后成为资助者,使基金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让更多寒门学子得到资助。学院以师范标识、师范精神、师范院训、师范育人理念构筑师范独特的精神家园,以师范历史文化墙、半亩方塘、一品书吧、蒋风儿童文学馆、校友文化长廊等构建师范的环境文化,以文化周、技能节、专业辩论赛、手抄报、系列专家讲座、学生刊物、班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打造师范的专业文化。传承了35年的纪念“一二·九”合唱比赛活动成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并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特的师范文化孕育而成了一个动态的“教育生态场”,学生在这个“场”中自然地接受熏陶和影响,得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实现文化的内嵌和心灵升华。
【未来篇】
站在110岁的门槛上,立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更加高远的发展平台,师范学院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展望。努力造就更具优质、更好声誉和更大社会影响力的师范教育品牌,将是新一代师范人光荣和全新的使命。
拓展提升,打造一流
2017年,金职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入围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行列。对应本科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也即将推出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国家“双高”计划。作为学校专业办学的骨干力量,师范学院的各专业在重点校中全面布局了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谋划高水平专业建设,开启了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征程。
小学教育专业将以省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借力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贯通职前职后,积极探索职前三年培养、职后三年跟踪的“三三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学力接续培养。同时,不断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学科和专业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学前教育专业致力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化等关键领域的新突破。随着与美国东北州立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协议,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将迈出坚实的步伐。同时,将人才培养拓展到早期教育领域,积极申报开设我省首个早期教育专业。
高端平台,服务引领
搭建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的高端平台,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百年师范教育的品牌效应,是新时期学院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大动作。
小学教育专业将致力于推动政府、高校、学校三方协同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本着生本、师本、校本“三本并重”,课堂、课程、课题“三课并进”的宗旨,建立“特级教师流动工作站”,在联盟小学建设“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团队工作室”,打造“一站一室一论坛”共享品牌,促进和引领区域小学教育的发展。
与博伦沃德教育集团合作创办的幼教集团也已经扬帆起航,未来学前教育专业将依托自身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指导和参与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服务领域开辟新的广阔天地。同时,将与贝因美集团共建“贝因美亲子教育学院”,探索开放、灵活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在早期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培训上抢占高低。秉着做特高职的专业建设理念,体育运营与管理等高职类专业依托各种平台,深化教育改革,打造高职教育同类专业知名品牌。
毛主席有词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学校成立于110年前积弱积贫、民生凋敝的岁月,蕴含了先贤以教育立民,改良国家的理想;成长于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从鼓楼里到大黄山,从官立学堂到现代化大学,经历了一次次合并与拆分,减招与扩招,移址与新建,很多校友走在如今的校园里都已经难以找到当初读书时的痕迹。然而,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是师范人那颗为国家培养优质师资的心。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身为有着百十年历史的师范学院,金职院师范学院必将为“全面小康,浙中崛起”培养英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金璐 李琳 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