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阳光曝晒下,户外高温作业或海边日光浴的时候不要戴翡翠手镯,因为翡翠手镯怕热怕高温,需要适宜的温度。在高温和烈日下,翡翠内部的水分容易加速流失,失了水头的翡翠如同枯萎的植物,翡翠手镯即使有颜色也会失去光泽和色泽,戴起来没有美感。
2.炒菜、沐浴、洗刷的时候不宜戴翡翠手镯,炒菜的油腻和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沐浴露、洗涤剂中的化学成分如果长期接触会改变翡翠手镯内部的结构和颜色从而变暗变淡。
3.做粗重活或干家务的时候不宜戴翡翠手镯。因为在干重活的时候翡翠手镯有可能受到重力撞击就容易使内部产生裂纹,即使是磕踫也容易使翡翠手镯的外观光滑面留下划痕。
翡翠镯子怎么养出水头
现在越来越多的翠友不再满足于直接购买翡翠成品,而是选择私人订制。
其实单纯从价格来看,私人订制的花费要高于直接购买成品的。那为什么现在翠友更倾向于多花钱的私人订制呢?
除了私人订制的东西独一无二,更适合自己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自己选择调翡翠的水头。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翡翠的调水问题。
水头好的翡翠产品,水润通透,充满了自然灵秀。不过,翡翠也有透明度比较没那么好的、水头比较干的。
如果这种翡翠颜色好的话,玉雕师们一般会对其进行“调水”的处理,以发挥最好的视觉效果和提升翡翠价值。
因此,“调水”处理,在提升翡翠透明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水”是什么呢?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
调水是什么?
调水,其实就是通过雕刻工艺,有技巧地提升翡翠成品的通透感,打造完好的视觉效果的处理。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调水是纯物理加工过程,调水工作不破坏和影响翡翠本身的结构。
调水即调节水头,在翡翠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产品的质感和层次感,那翡翠就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打磨,使其更加通透、有光泽。这个过程,用行话讲,就是翡翠“调水”。
调水,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利用光影的物理的原理达到凸显材质的效果。
如果翡翠表面粗糙、种差、透明度弱,则水显弱或水干。对待这种翡翠,我们可以通过打磨、抛光等处理,使翡翠的表面光滑如镜面,有利于光线穿透表面射入内部。也就是说,调整光线和透明度,也能达到“调水”的目的。
利用雕刻技巧调水,就要好好利用雕刻技巧。在雕刻时,将翡翠磨薄,增强其透光性,提高其透明度,这样能使翡翠更容易出“水”。
有些雕刻师也会将不雕刻的面,加工成凹下去的阴面(弧面),从而扩大翡翠的受光面积。比如,将观音头部的背面、佛的肚子和头部背面挖薄,使略暗的原色底料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感。
面对颜色偏深、色块偏厚,影响透明度的翡翠,雕刻师们则需要在雕刻过程中,勾勒出绿色与无色的分界线,适当削减非重要部位的绿色厚度,增加其透光性,实现有“水”的效果,映衬出绿色的冰清鲜嫩。
当然,翡翠薄度也要有一定的度。由于光线需要一定纵深,与种、底子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有“水”的效果,所以太薄的翡翠,虽然透光、透明度高,但往往给人感觉更无“水”。所以,调水的好坏与玉雕师的技巧水平也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厚度太薄的翡翠也有更高的安全隐患,良心商家都不会用这么薄的翡翠来售卖。
用镶嵌封底调水镶嵌封底是另外一种“调水”方法。底指背面,镶嵌封底即是在镶嵌翡翠时,将翡翠的背面用整片金属材质的东西封包起来的处理工作。
利用封底材质的弧度及金属光面,汇集收纳额外的光线反射到翡翠上,加强翡翠的表面光泽,进而影响调整色度,起到有“水”的效果。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封底的取消或打开活动封底,封底造就的光影也就几乎消失殆尽了,翡翠的光泽感就会变弱。这与雕刻里的“调水”有着本质区别。
“调水”工艺的运用,可以使得原本不够完美的翡翠变得完美,从视觉上增强了翡翠的通透感。这大大提高了部分水头不太好的翡翠原料的利用率。
“调水”工艺的好坏是决定翡翠是否庄正形美的关键。如果能将调水技术运用自如,便会使翡翠原料拥有预想不到的艺术欣赏价值。
只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才能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正是我国众多匠人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雕刻或镶嵌的方法,将不尽完美的翡翠再加工,从而呈现出我们喜爱的、极美的翡翠产品。
翡翠因水而具有灵魂,翡翠的水,给予了翡翠灵性,而匠人们的精工“调水”,给予并延伸了翡翠的灵魂,让翡翠产品发挥出了最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