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作品。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
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一掌乾坤图片大全
《老酒馆》海报
今年,有一部电视剧《老酒馆》,激荡了众多人的情怀,那部电视剧讲的是山东老酒馆的小铺子掌柜陈怀海带着几个兄弟大迁移,闯关东,在老酒馆里谋生计、释大义的故事,引发了众多的共鸣。
不过在湖南,在我们身边,解放后却真实发生过一次牵涉甚广,却在当时甚为机密的人口大迁徙,短短10个月,数万年富力强的湖南人,悄然背井离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2005年,株洲市委和史志局的一批老同志编撰了一本书,叫做《株洲鉴往》,书中有位史志局老干部吴兴强写的文章:《第二家乡创业记》,其中讲的,是一段未被详细记录过的历史。
醴陵县城
湖南东部醴陵,以“瓷城”扬名,这里是湖南的陶瓷与烟花之乡,人多地少的醴陵,造就了此地手工业上的繁荣,也造就了醴陵人能干的形象,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因果,一段不寻常的历史,选择了在这里发生。
时间是在建国十周年的1959,这一年,醴陵烧制的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用瓷;一批胜利杯更是被选进了人民大会堂,国庆后不久,当时的醴陵县城突然热闹起来。
这是一场动员支边的特殊大会,大礼堂的一幕,显然给当年还是个毛头小伙的吴兴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肯定的说,当时至少动员了十万人,当年在湖南,其实有三个县参与了这场移民,除了醴陵,还有祁东和祁阳。
在祈东县档案馆,有一份1960年迁出人口花名册,档案显示,这一年输出人口最多的步云桥公社,共迁出人口2333名,其中有两位,后来回来了现在的步云桥镇,当年县里对支边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关键的一条是要动员全家支边,原来,祈东晚于醴陵八个月,也展开了一场移民大动员,迁出人口近两万。
两三万人的迁徙,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他们都去干什么呢?
时间早在1959年9月,湖南省就接到了这道中央秘密下达的命令,要求在这片主席家乡的热土上,调集至少四万名青壮年,远赴他乡,去完成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任务,50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建设急流勇进的时期,短短几个月,一场史无前例的迁徙展开了。
时任醴陵县县长颜傲秋,在这场人口达迁徙当中,是醴陵地区的负责人之一,1959年10月24日,湖南省和湘潭地委派下来的工作组,几乎同时找上了他,工作组一下来就在醴陵县委礼堂召开动员大会,时任县委财贸部副部长的马克勤,就在现场。
任务很突然,醴陵要在24天之内,在县里至少动员一万名青壮年迁出,结果当天这第一次动员会,一口气开了整整一天,县里各个公社和生产队的负责人,都被紧急召集起来,动员只有一件事:去云南。
不过,对于这批在醴陵土生土长的农民干部来说,云南这个名字实在很陌生,有见闻稍广点的干部悄悄议论说:云南,是热带地方,好热吧。
干部如此,听到消息的群众更是纷纷打听云南是什么地方,后来在移民当中,成绩很为突出的王仙公社,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胡拔常,至今还记得当天的场面,动员工作收效甚微,启程之日天天逼近。到了11月3号,离动员的结束日期只有16天了。
1959年11月3日,醴陵县委大礼堂人头攒动、大家议论纷纷,结果大会才开始,颜县长出人意料地一把举起话筒喊,乡亲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我颜傲秋第一个上,接着这个表态,礼堂大喇叭里传出了激荡人心的歌声。
这天的动员会,成了醴陵县动员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县长表态要支边,全县上下轰动了,大会一开,几乎一夜间,县里的群众自发动了起来,群众会、妇女会甚至老人们也组织起来。
这就是醴陵发放的支边证书,当时为了得到这一纸证书,支边办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申请书、决心书,情况反了过来,申请支边,迅速成为醴陵当时最光荣的事情。
摄制组在醴陵找到的一份当年的决心书:决心似铁,意志似钢,要到云南,建设边疆,高山难阻,大海难挡……截止到1959年11月18日,醴陵全县超过十万男女青年提出了支边申请。
根据目前了解的资料显示,醴陵当年一共动员了15356人支边,他们是一批青壮农民,其实在中国,自古农民的乡土情结就是浓厚的,发生在湖南的这场人口迁徙,同样震撼人心,光是在醴陵县,短短的20多天,就能动员起这么多人离家创业、走向祖国边疆那片陌生的土地,在这里,我们分外能体会到,当年那句话的力量:“我们是主席家乡人”,正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成为了数万湖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动力。
动员和挑选结束后,湖南省把醴陵支边人员的出发日定在33天后,此时,一万五千名支边人员按部队建制组织起来,编成团、营、连、排,物资筹备也紧张展开了。
当年湖南拓荒者住的草屋
12月20日,醴陵第一批支边人员出发的日子,一列火车早早停靠在醴陵阳三石车站,站台上锣鼓喧天,笑声、哭声交错在一起。这么多人的大运输,安全是关键,陈桂香,是醴陵县委当时的保卫干部,醴陵车站已在多年前改建它处。废弃的阳三石老站里,依稀还能找到一些火红的印记。
在这条被杂草掩盖的铁轨上,60年前,曾经有一声长笛,吹响了湖南人背井离乡、支边大西南的号角。
经过四天火车颠簸,颜傲秋带队的首批醴陵支边人员,在贵州换乘汽车,接下来,他们要面对最险峻的路段——沾益至曲靖的盘山路。
车队行至山中,这批湖南人开始认识到,即将扎根的这片土地,除了需要他们的决心,还需要他们的勇气。
当时随行记录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后来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名叫《欢迎毛主席家乡的亲人》,因为年代久远,这部珍贵纪录难以找录,在那部片子里,也许记录了这惊险的一幕。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醴陵支边人员到达了云南境内,之后,1960年的10月5日,湖南祁东县的支边人员也陆续启程,从湖南祁东赴滇的路途更远,湖南省民政厅,在1960年的10月26日,给省里递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总结了祁东县的移民情况,上面说:“途中发病率较高,并有死亡事故发生。发病的原因是因为乱吃零食带来的腹泻,夜间乘车患上的伤风感冒。死亡事故则是因为误食橡胶子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经过了风餐露宿、病痛折磨的考验,将近一个月之后,祁东来的青壮年也进入了云南。
至这一轮移民结束,湖南三县支边云南的总人数达到了366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