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首先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们有可能付出了很多,但同样也会收获更多。教师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于自身平和的心态。幸福总是相对的。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标准会有完全不同的幸福感受。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繁重琐碎,拥有了平和的心态,把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
教师幸福感的三大来源
林正回忆幸福的教师生涯
图为林正同学最近出席海宁沈士中学首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的合照(前排右五为林正)
林正曾在海宁卫校护理班担任班主任和化学老师,这是在一次同学会上,林正被众星拱月一般,多么幸福和自豪!
图为海宁工业职校97级化工工艺班毕业照,林正当年是化学老师、班主任。
我的高中同学胡林正是杭二中1965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考进了浙江丝绸工学院。参加工作后长期在教育战线任教,如果说是“桃李满天下”可能有一点点夸张,可是说是“桃李芬芳”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他的学生大多都在浙江海宁市工作,学生中成就大的也不少,有的是部队师级干部,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当过中学校长,而大多都当了老板,为海宁市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当年林正教过的首届高中毕业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已70岁,最小67岁。林正今年78岁,教这批学生时,只比学生大8~11岁。
林正同学的教学生涯确实不简单,他一直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为国为民奉献了一生精力和心血。我们杭二中65届髙三丁班同学中,从事的职业是医学和教育的为多,这两样工作做好了,确实是功德无量的亊。育人成材和救人于水火。而且得到的最大回报是精神上的慰藉。
最近,林正同学应邀出席了海宁沈士中学首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这是他参加工作后所带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班。半个世纪后的重逢确实令他感慨万千,他回忆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 高中毕业后,我和汪根龙同学一起考上了浙江丝绸工学院,同在一个班染整专业班。属69届本科毕业生。因文革,延长一年复课学习。70年7月毕业,带薪去湖州中国人民解放军6283部队新四连学军锻炼,我和汪根龙同在一排三班,他是班长,我是副班长兼团小组长。1971年12月在部队毕业分配。汪根龙被分配德清,我被分配到海宁。按专业理应分配到工业系统,但当时全国高教会议刚结束,乡镇办学高涨,急需理工科大学生充当高中教师。于是,我被分配到海宁西部沈士镇高中部任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校团支书。在那里待了8年。带了三届高中学生。
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提出专业对口,业务归队。我被海宁组织部,调到硖石镇海宁漂染厂工作,任务是筹建海宁丝绸炼染厂,我担任技术科长。以解决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就业问题。在工厂工作了20年,1998年海宁硖石镇要建一个城东菜场,因原址要涉及到300户人家的拆迁,代价太大。海宁市政府考虑,干脆关掉海宁丝绸炼染厂,因为印染业有个污染水的问题,来建菜场。这样我又重回教育岗位,当时被外聘到工业职校中专班教化学,兼班主任。2001年外聘到浙江省海宁卫校(省重点中专)担任中专化学讲师,兼任班主任,带了三届护理班,(均为女生,最后一届有一个男生)。后担任了几届高复班化学讲师及药剂大专和本科函授专业化学讲师。直到2012年(65岁)才离开卫校。退休后进了海宁老年大学,读电子琴班,二胡研修班和校民乐队。”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一次我骑自行车路过虎跑景区,林正 同学带领着海宁沈士中学的学生在那里春游。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林正最大的学生都已经是“古来稀”的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