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元/人。
蛇山沟,位于沈阳市法库县法库镇,属于医巫闾山山系,其山体形貌具有典型的闾山山系特点。蛇山沟由两条蜿蜒、狭长的山体夹成一条幽深的山沟,山体犹如两条游走的灵蛇,故称蛇山沟。山沟外有一村庄,称蛇山沟村。蛇山沟村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著名将领杨宇霆的家乡。
医巫闾山网上购票
走进北镇医巫闾山
陈波
四月的北镇,风和日丽;四月的闾山,梨花如雪。走进北镇的那一刻,我就被不时出现在眼前的雪白梨花所吸引,望着如雪的梨花我不断想象着医巫闾山(可简称闾山)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美丽的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的西部,自北向南耸立在辽西大地。山势磅礴,绵延起伏数百里,是松岭山脉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屈原曾在他的《远游》一诗中写到: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闾。微闾即为医巫闾山。古时人们都认为医巫闾山是神仙居住的仙山。那时医巫是不分的,治病救人,解除苦难,高明的医巫都被尊为神仙。主峰望海寺在观音阁后耸立的山崖上,海拔866.6米。其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级而上,可登临绝顶,南望渤海,水天一色,景色秀美。
随车行至山下,迎风猎猎的彩旗将山门装点得格外喜庆,即将到来的梨花节为医巫闾山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我们同行的40余名摄影师此行是为辽宁旅游摄影协会在医巫闾山景区进行摄影创作基地揭牌而来,此时,我们不但为恰逢梨花节感到幸运,也为辽旅摄协第98处景区挂牌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们努力践行摄影是旅游的生产力理念而取得的成果。
山脚下一座雄伟壮观的山门修建于八十年代,采用了混凝土仿花岗岩技术一体浇筑而成,四根悬臂立柱,交叉剪影式的奇特造型,展现了辽代的建筑风格,气势雄浑旷达,古香古色。山门底部的混凝土墙体,以磨光花岗岩石板贴面,石板上采用剪纸式技法,雕有经典的壁画,线条抽象。
进山门不远,左边立起一块巨型花岗岩,上刻四个大字:“医巫闾山”,落款是:“乾隆御笔”,行楷手书,每字一米四见方,笔画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一代帝王气势。山路崎岖,迎面就是观艺亭,传说历代皇帝游山,都在此观看艺人歌舞表演。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山幽林静,凡尘不染。乾隆帝在观艺亭题联“地静避尘凡问景堂深山曲抱;处幽宏造化旷观峰矗水飞流”。虽然无法看到当年表演时的盛况,但可以领略乾隆帝楷书深厚的功力,体会联中工整的对仗,意境的优美。
沿石阶前行,左边的山坡上青松翠绿,右边溪水旁一块巨石突立,上刻“从善如登”,下面署名“爱新觉罗·庆龄”。爱新觉罗·庆铃是乾隆年间北镇的县令。相传,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他题写“从善如流”,赞扬自己做好事犹如流水。他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是说做善事犹如登山。正如毛泽东所说那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做善事,做有益于百姓的事,就如登山时的努力和坚持一样,需要一步步的付出,才能登上高峰。爱新觉罗·庆龄把字深刻在祖先走过的路旁,用以勉励自己和后人,不畏艰苦,努力对百姓做好事、做善事,可见用心良苦。
不知不觉中,已来到半山腰,向远处望去,山林深处,碧树红瓦掩映。山崖边,古松高立。凸显出幽静中的雅致,怒放的山花从容的绽放着。一路石桥古树流水,竟如仙境一般。拾阶而上,正感双腿无力有些气喘时,眼前豁然开朗,陡峭的山路出现一块平地,平地边紧邻高高竖起的悬崖峭壁,仰视间,一股白色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一石盆,溅起的水花形成无数的水滴,雾一样的弥漫着,这就是有名的圣水盆。
又上了几节台阶,来到观音阁。这是一组寺庙建筑群,数千年来,这里是佛、道修身养性和皇家祭祀山神的地方,道观寺院坐落有序,碑廊亭台随处可见,形成了悠久的宗教文化。古寺的回廊间,陈列着各个朝代名人到闾山题写的诗词书法的石刻,虽说是后来补刻的,却也弥足珍贵。过了旷远亭,山路越来越难走,闾山的险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由于时间所限,这次我没有攀上顶峰,只有期待下一次了。
回返的时候,走在脚下的石阶,好像游走于历史的长河中,让我有些思绪飞扬,心中赞叹而又有些悲切。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跟读万卷书是互补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外出游摄不仅是欣赏风光,更是增长见识。如今虽然在网络里可以看到一切,但是真的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得更亲切,更深刻。医巫闾山几千年的风雨,荡涤了多少豪杰英雄。
医巫闾山的风景很美,各种传说更在情理之中。我相信古代的许多皇帝和达官贵人一定都很欣赏闾山的风光,都曾去过闾山是没有疑问的。如果定居在闾山的乡村农家,肯定能延年益寿,因为那里的空气新鲜,远离尘埃。
这开遍山脚的梨花啊,绣美了古老的医巫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