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八是我们伟大的母亲节,我们的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母亲十月怀胎生儿女,不知造了多少罪,从小把儿女养大,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切都为了孩子能过的好一点。
我们作儿女的一定要好好的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嫌弃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做人要知道知恩图报,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要养他们老,为了惦怀我们伟大的母亲,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母亲节!!!
佛说四月初八出生的人
农历的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民间关于佛教和佛祖的故事多源于传说,和后人的累加和神化,到底释迦牟尼佛是谁?佛教的前世今生如何?一篇文章说清楚。
1·佛祖是谁?
目前民间信仰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 兰教和基督教,其中道教是咱们的本土宗教,其他三者都为外来宗教。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大概来说,他和孔子可以算作是同时代的人。释迦牟尼这个称谓是梵语音译,本义是“释迦部族的圣人”,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是名,名字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吉财”。
他的父亲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君,母亲摩耶夫人是大王妃。摩耶王妃生产前,要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到娘家分娩。
当她和侍女们走到“蓝毗尼园”时突然腹中疼痛,早产诞下一名男婴,就是释迦牟尼,这天对应当时的农历正好是四月初八。不过一周后这位母亲就过世了,男婴也由姨妈养大。
释迦牟尼29岁时,因深感人生疾苦,以及不满当时的统治和“梵天创世说”而离开家修行,探求“解脱之法”,在35岁时在菩提迦叶得道,从此开始宣扬佛法,80岁时圆寂。
圆寂后不久,他的形象开始被神化,到7世纪前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佛神。生平故事也一再被累加,汇编成一系列的神奇故事。
比如《普曜经》中载:佛初生刹利王家......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
《因果经》中载:夫人见后园有大树,名无忧......即举右手欲摘之,菩萨从右肋而出。《佛本行经》则记释迦前世为菩萨,后托脱于净饭王大王妃之身。
2·佛教发展和分化
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到12世纪前后,共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首先是原生时期,就是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和弟子们的传教时期。然后是分支时期,佛教徒们发生争议,分支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一直到7世纪前后,大众部演化成了大乘佛教,在印度快速发展。后来又经历了“密派”佛教时期。
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分法,佛教又分为“大乘”和“小乘”两派。大乘佛教把“成佛”和“普度众生”作为最高目标;认为佛是至高无上的神;重视入世,认为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主张为众生早脱苦海而奋斗和探索。
小乘佛教认为佛相当于“教主”,是掌握了至高佛法的人,把求取个人解脱当作最终目的,一般会要求修行就要“出世、出家”等。
除此之外,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是升华,是消除无知和认识诸法实相;小乘佛教则认为涅槃是进入了另一种与世俗完全不同的境界等。
3·进入中土
佛教进入中土是在西汉哀帝时期,古籍中记载:哀帝元寿元年,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口授浮屠经。从此佛教开始进入中土大地。
后来又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传”,隋唐时期的“创造”,以及宋代以后的“融合”三大阶段,以大乘佛教为主、发展至今。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源于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经历。玄奘本名陈祎,13岁出家,21岁受戒,曾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学习佛法。
在学习中,他感到各位大师对佛法的讲述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经典的理解也大为不同,就决定要“西行”求法、以解疑惑。他曾上书朝廷奏请求法,但没有得到允许,所以《西游记》中隆重的欢送场面,以及封为御弟,“御驾相送”等情节,真正的唐僧无福经历。
直到贞观三年,中土大地闹了饥荒,朝廷开始放宽边境管理,允许百姓们自行求生,这时玄奘才开始经藏、敦煌等地,辗转来到中印度的佛教中心“取经”。
在那里,他师从戒贤大师潜心学习佛法理论,不久便声名鹊起。五年后他又游历数十国,一路诗经返回。此行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多里,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召见。
后来,玄奘又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大最的佛经著作,同时也把《老子》等著作译成梵文。玄奘学习和翻译的有大乘经论也有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
他的“取经”之行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各地的佛经宗义,也弥补了传入宗教上的不足,更使后人可以更加完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