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7人中,除孔融外,其他6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
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文学成就,故有“七子”之说。
“七子”之称源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作出贡献与“三曹”一起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建安七子的代表作
文/田怀友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人。东汉末年杰出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自幼勤 奋好学,15岁前就已能“诵文数十万言”。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
【代表作品】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刘桢》
译文: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田怀友,山东青岛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及网络平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