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意义:
1、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标志,在匈奴的西面构筑强大的壁垒,以获得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2、中原缺马,所以在长期与匈奴对抗中都处于劣势。西域产马,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在马这个重要环节上得以与匈奴抗衡。
3、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沟通,大大增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4、开拓大汉疆土,宣扬大汉国威。
长远意义:
1、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中国与大食、波斯、印度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
2、现在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国土,张骞和汉武帝可谓居功至伟。
3、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是西域现在成为中国领土的文化、思想意识基础。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据说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结交各国,加强往来。年轻的侍从张骞主动报名要承担这项使命。“西域”指的是当时的亚洲中部的广大地区。张骞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艰险,可为国探险立功的壮志支配着他带着100多人上了路。 路上,他被敌视汉朝的匈奴人扣押了,因为在那片完全陌生土地,使团很快就被匈奴人发现了,没过多久追兵就将使团团团围住。在数十倍的敌我差距之下,张骞无奈地选择了投降,之后被押送到匈奴单于面前。
匈奴单于也明白张骞出使的目的,但那时的汉朝,和匈奴还处于和平状态,使团肯定是杀不得的,否则战争必然爆发,可是他也不想看到使团出使成功,否则就要腹背受敌,于是干脆就将使团压到了漠北地区囚禁起来。匈奴所占的底盘虽然很大,但他们的人口并不多,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我们很难理解的做法。匈奴虽然是囚禁使团,但还主动的为使团找了几个女子成婚,希望他们能生下几个儿子,帮助匈奴增加人口。
期间张骞被迫娶了匈奴女子,还偷偷生下了一个混血儿子。被扣押了十多年,后来逃走了,又跋山涉水挨饿受冻,终于到达西域。
张骞先后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在现在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境内),见到了国王,表示了汉朝愿与他们友好来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人见到汉朝使者十分高兴。几年以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还派出许多副使到身毒、安息(在现在的印度、伊朗一带)等国,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关系。这样,汉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了友好往来,特别是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术、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东西方之间,出现了一条商路,人们叫它“丝绸之路”。来往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从此西域成为中国的传统势力;加强了人民对外开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