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
「装裱」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无论是挂墙还是摆放案头,是居家装饰还是保存,往往是看需求因人而异的。
常见的装裱形式:立轴、对幅、条屏、通景屏、镜片、册页、横披、手卷等。
【立轴】
:在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上、下各安一个木轴,这样悬挂起来平展,便于欣赏;卷起来便于存放,这就叫立轴。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常见的装裱形式。
【对幅】
:中国书画
装裱
的一种式样,通常厅堂正中,中间挂大幅中堂画,两边分挂字对。
【条屏】
:其单独悬挂的称“条幅”,并挂的称“堂屏”或“条屏”,如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十六、十八、乃至二十六条屏。
【通景屏】
:例如画家将四幅画连成一幅,内容是一个整体,山峦河川跨幅连接。过去也有人把一幅大画裁开,分成四幅或六幅改装而成。其装裱与
屏条
类似,只是中间两幅的左右边和外侧两幅画的内边,仅仅镶一条约0.5厘米窄绢边,隐在画的背后,起保护画的作用。
【镜片】
:是
托裱
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册页】
: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
经折式
”(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
【横披】
:
国画
装裱中横幅的一种体式。一般幅度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手卷】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为“画心”。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10个书画装裱窍门需谨记
①画心五尺以上,托好后静待10分钟左右时间,后用宣纸吸去水分。
②衬绫扫衬绫宣纸时最好一次过把宣纸压扫在绫上, 在备宣纸时应多备几张,并裁割方正宣纸,去掉宣纸红刀头印。
③新购棕扫回来,先煮后开锋效果为佳。
④裁方画心或开料时,裁刀与玻璃垫板的角度、裁刀与直尺的角度同样都是3°。
⑤裱画案台的颜色以朱红、朱砂、紫红、大红,基本以以红色为基调。
⑥分拆扇面,从右边最边第二条扇骨入口处插入牛角起子,先把靠右处统划开,力度轻而渐渐移动,直至扇顶的蓝绢条处,退出牛角起子,用美工刀分割开蓝绢。
⑦复背后上壁挣乾时(在画心与镶绫料的接口上裂开、在天串口或地串口裂开、在复背纸与复背纸接口位置裂开)
⑧三把剪刀(剪绫专用剪刀、去废边专用剪刀、普通剪刀)。
⑨旧画揭裱,如破碎的画心,应先喷洒水花,让需要移位的小片画心浮起,可用尖针轻刺着它,拖带入新位置,最后用毛巾把水吸去即可。
⑩对联地轴裁割,成弧形,两边轴心凸出2mm即可。
裱画是干什么的
有一段时间,吴冠中居住在北京潘家园方庄小区的芳城园。那时,在芳城园对面楼的地下三层,下岗工人张世东开了一家裱画作坊以养家糊口。张世东怎么也想不到,他竟因此与大画家吴冠中相识,更成了忘年交。
隔一条马路,便是吴冠中的住处。起初,吴冠中只是让学生送去几幅小画,请张世东托裱。后来,吴冠中便自己到地下室去找张世东裱画了。
吴冠中的画用色丰富,托裱有点难度,张世东便指出一些容易让裱画人产生误会的问题。吴冠中看到了张世东的谨慎和认真,便说:“我知道我的活儿不好做,你就放心大胆地做吧,别害怕,我主要看大效果。”这句话,给张世东吃了定心丸,吴冠中从此也成了张世东作坊的常客。不过每次去之前,吴冠中都要事先给张世东打个电话。有时遇上坏天气,张世东提出去他家取画,都被吴冠中婉拒了。吴冠中非要亲自走下几十道台阶,拐上十几个弯儿,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到灯光昏暗的地下室来,将画亲手交给张世东。吴冠中说:“世东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不能为了自己方便而耽误了他的工作。”
一次,吴冠中在一旁入神地观看张世东托裱字画,佩服地说道:“原来你是这么干的呀!这回我知道了,有时画儿画好后,我着急看效果,就自己托画心,结果搞得一塌糊涂。”张世东和他开玩笑说:“吴先生您是大画家嘛!如果画家都自己裱画,那不是要抢我们这些裱画人的饭碗吗?我的意见是,您还是专心画好画,裱画的事就交给我们做,这样咱们都有饭吃了不是!”吴冠中被他的话逗乐了:“说得好,各行其道,都有饭吃。”
很多人都知道,吴冠中很少为人题字,但对于张世东,他却出手大方,先后破例为其题了好几幅字。第一幅题词是“手艺养心”,是鼓励张世东为传统的装裱手工艺注入现代形式元素。之后,又题了“艺术揭示情感奥秘”,接着为其题写了“张家作坊”“深巷画廊”两幅牌匾。虽然张世东也收藏名人字画,但都是节衣缩食自己花钱,只有吴冠中所赠未付过一分钱。在画价飞涨的年代,接受大画家吴冠中的馈赠,让张世东心里深感不安,吴冠中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这是交情!”而当张世东提出不收吴冠中的裱画费时,却遭到吴冠中的拒绝:“你这是劳动,必须有报酬,一分也不能少!”
吴冠中84岁那年因病住院,刚出院,他就给张世东打电话:“我还欠你1000多块钱呢,过几天就给你送去。”张世东连连说:“不要了,不要了!”吴冠中坚定地说:“那可不行。”吴冠中出院后,张世东去他家里看望。刚进门,吴冠中就拿出1000元钱递给张世东,窘得张世东涨红着脸说:“吴先生,我是来看望您的,可不是上门讨钱的。您这样做,让我无地自容啊!”吴冠中说:“茄子一行,辣子一行,就是你不来看我,我也会去找你,你这一来,还让我省事了呢。”有一次,吴冠中的学生顺便把托裱的画带过去给张世东,并代付了裱画费。吴冠中听了所付费用后说:“不行,钱付少了,你马上再给张师傅送50元去。”学生又跑了一趟地下室。
有一次,吴冠中与张世东闲聊时说:“我那里有一堆书,反正我也不用了,你要是不嫌麻烦,就都拿去吧,兴许对你有些用处。”当张世东将书运回家翻看时,发现其中有好些大家签名赠给吴冠中的画册和珍贵书籍,有朱德群、林风眠、李政道……张世东立即给吴冠中打电话,告知这个情况,吴冠中听后淡淡地说:“你喜欢就好好留着吧。”
在十几年的交往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成就了张世东的裱画事业。如今,张世东已经成为“深巷画廊”的老板,他珍藏着吴冠中赠送的各种画册,有空就拿出来欣赏一番。在不算宽大的画廊里,挂满了吴冠中的原作和复制品。有一幅《1999年吴冠中艺术展作品》的大画册,扉页上,吴冠中用硬笔题写了几行字:“世东兄裱画认真至极。此集作品均由他精心托裱,他知、我知,两心知。作画,托裱亦知音。”
对此,张世东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裱画工,原本对书画和艺术大师们只是仰望之或敬而远之。但自从遇上了吴先生,我转变了许多,克服了心理上的距离感,重新发现了装裱工作的价值和乐趣。应该说,吴先生是一位个性鲜明、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见解独特,又敢说真话。而他与我这个裱画工人之间的关系,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虽然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画家,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更像邻家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有喜也有忧,而更多的是艺术带给他的快乐。”
有一次,“深巷画廊”举办了“吴冠中画展”。在展览感言中,张世东用淳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写了一篇文章《说点心里话》:“近十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接触到吴先生的晚年生活。与艺术大师的身份相比,他的生活之俭朴,令我感动。他一直住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他内心平和,把激情都给了他所钟爱的艺术世界。几天前,我去吴先生家,先生让我看他画的一张画。说是一张,实际上画了四十多张。
他都不满意,准备全部撕掉。我看完放在地上的这一沓画,心里顿感一阵酸楚,对他说:‘吴先生,您这辈子也算对得起艺术了,反倒是艺术有些对不住您,画了这么多,一张都不行。’吴先生叹了口气说:‘没办法,上次为了画一张小画,一夜睡不着觉。’我说:‘您真够累的!’吴先生一指身旁的老伴:‘她也说我够累的。’这就是87岁高龄的吴冠中,为我们创造了无数艺术经典和巨大精神财富的吴冠中,而他的晚年生活却极其俭朴、平淡。我去吴先生家多次,赶上他家中的饭点儿,他和老伴吃饭,中午稀饭或面条,晚上米饭,两个家常菜。在我心目中,吴冠中先生真正是做上等事、享下等福的人。为我们做人做事树立了榜样……”
就在出席这次画展时,吴冠中在签到本上写下一句话:“偶见自己在一角。”画家鲁光和张世东站在这个题字前沉思了好大一会儿,鲁光恍悟道:“这句话,说明吴先生谦逊又自信。”张世东点点头,深有同感。
来源:《阅读时代》2022年第05期
作者:张小黑
责编:何建娇、编辑:邓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