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得利前面一句是什么
渔翁得利前一句?
渔翁得利前一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作者:刘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请问“渔翁得利”的前半句是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yù:长嘴水鸟;蚌 bàng: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渔翁得利的前一句是什么?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注释:
1、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渔人得利的前半句是什么?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中获得了利益。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时期,赵国曾一度准备攻打燕国。著名的说客苏代不很赞成,他赶到赵国替燕国说情,劝阻赵国攻打燕国。
他对赵国国君惠文王说:“我这次来贵国的时候,路经易水,见到了这样的情景:一只河蚌从水里出来,在河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看见了,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拢蚌壳,紧紧地夹住鹬鸟的嘴。
鹬鸟用尽力气,如果也拔不出嘴来。于是它对蚌说:‘还不松嘴?怎么甩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活活晒死你!河蚌脱不了身,无法回到河里去,还是硬着头皮对鹬鸟说:‘还不服气?如果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活活夹死你!它们两个谁也不肯示弱,谁也不肯放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两国争战,长期相持不下,最终会把两国的老百姓弄得财力衰竭,疲惫不堪。
那时,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夫那样,乘机把赵、燕两国一起吞并掉。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