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各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2、深圳美术馆收藏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图文集。
3、领取时间:2020年5月15日至2020年7月31日。
4、征集内容及要求:深圳题材的画作数量不限。应以图片(jepg)形式提供,画质清晰,尺寸在2-2-10m之间。还需要附上作品的文字描述,以及作者的姓名、年龄、地址和联系方式。
延伸阅读
立春传统习俗
1.欢迎来到春天:
春节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必须提前准备和排练。然后我们就可以在立春的时候正式迎接春节了。春节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目的是带回春天和句芒。立春后,人们喜欢在春天温暖的日子里,在春天到外面旅行,俗称出门探春,踏春,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弹簧:
在立春的这一天,民间艺人会做很多小泥牛,叫“春牛”,送到家家户户,叫“春运”。在一些地方,墙上贴着一张黄色的纸,上面有一只春天的牛。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耕。
3.粘贴宜春字画:
春天来了,门墙上贴着伊春字画。唐朝长安就有这个习俗。据记载,初春时节,唐代长安人经常在门上挂字画,称为“宜春字”和“宜春画”。
4.生日仪式:
在古代,仪式在春日开始时举行,仪式的内容包括为地球母亲祈祷。吉田仪式结束后,后人聚在一起饮酒,是一种基本的“群体崇拜”和“除夕”习俗。
5、糊春牛:
贴春牛的习俗活动始于立春之前。按照传统做法,县政府(县政府)在立春前请了一个好的造纸工人到县城集合,精心制作了春牛的形象。一般是在牛的骨架上绑上竹条,用春木做腿,然后贴上纸,涂上颜料,就成功的做出了牛的形象。俗话说糊上红黄纸多,便有“好收成”;糊黑纸,收成不好。于是知县安排用更多的红黄纸来博取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修眼仪式,即设香案祭奠。
6、鞭春牛:
又称鞭牛,起源较早,至今保存至今。山东人想打牛。人们争抢春牛,意思是抢春,抢牛头是幸运的。
7.吃春饼春卷:
在初春的这一天,潮汕人仍然吃春饼和春卷。据《四时宝鉴》,“立春日春饼,生菜,一号春盘。”春饼是用小麦粉烤或蒸的煎饼,包裹着豆芽、韭菜、粉条等油炸蔬菜。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而大也可以小。
8.咬着弹簧:
在春天开始的这一天,中国人注意买一个萝卜吃,这被称为“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就意味着古人“咬草根,然后百事可为”。老北京人讲究当季吃饭。这一天,立春想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吃春天,有人叫吃春盘。这一天,一大早,有人背着担子,在巷子里大喊:萝卜梨。那时候家里再穷,也得给孩子买个萝卜咬一口泉水。
清明节的活动
1.清明节:中国历史上清明节,寒食禁火,祭祀祖先。清明节扫墓从此成为了一种持续的习俗和传统。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人们仍然有在清明节前后去墓地祭祖的习俗。
2.去郊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机。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在清澈的水中行走的习惯。
3.蹴鞠:蹴鞠是足球的前身。球的外皮是用皮革做的,球的内部是用羊毛填充的。相传蹴鞠在商朝以前就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汉代成为军队习武,并被列入兵书。
4.剪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青烟青绿的时候。民俗有折柳、穿柳、剪柳。当人们去郊游时,他们可以折下几个检票口,手里拿着它们玩。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他们也可以把它们带回家,放在门楣和屋檐上。
5.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一种流行的习俗。对古人来说,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巫术: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污浊的空气。
6.秋千:这是中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摇摆,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开始叫钱球,后来为了避讳改成摇摆。
7.植树:清明前后,春日阳光明媚,春雨纷飞,所以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种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