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阳节、端午节、正阳节、玉兰节、中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起源于神仙崇拜,从古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2、仲夏的端午节,黑龙会的第七个晚上升到南方的中部,也就是龙飞的那一天,也就是《易经乾卦》第五卦的谚语说的“龙在天上”。端午节的时候,龙星既赢了“中”,又赢了“右”,处于最好的位置。恩施也很受欢迎,隆德也很突出。
3、端午节的起源涵盖古代占星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多种民俗杂糅为一,存俗内容丰富。蒸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流传。
延伸阅读
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1.藏族习俗
藏历新年前夕,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戴着奇形怪状的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盛大隆重的“神之舞”。男生们狂舞高歌,表示要去旧迎新,驱邪降福。在新年的早上,女人们端着“幸运水”,祝新年好运。
2.彝族风俗
彝族人根据彝族历法选择节日。有的和当地汉族一起过春节。在一些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立青松,用松针铺地板,这意味着避免灾难。在其他地区,节日期间杀猪宰羊,人们互相拜访,互相赠送肉类和馒头。
元旦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带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的重量与前一天的重量进行比较。例如,新年水的重量意味着来年将有充足的雨水。
3.壮族风俗
壮族和汉族同时庆祝春节。除夕夜要准备年夜饭,这叫“压岁饭”。在一些地区,人们称之为“吃节”,在壮语中的意思是“活到老”。这对来年的农业收成是个好兆头。有的还做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烃饼,一个人口少的家庭一次吃不完。
在新年的清晨,黎明前,人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在新的一年里,妇女们努力在河边或井边“获得新的水”,开始沸腾的生活。
4.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除夕,全家人在池塘边彻夜不眠。天一亮,女孩们就跑去打水。最努力最幸福的女生,是挑第一口水的那个。
5.满族习俗
满族人分“红、黄、蓝、白”四个旗号。春节期间,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旗。这些旗帜美丽多彩,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风俗有哪些
1.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除夕。人们经常在除夕熬夜,这被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国内外都要打扫干净,贴上门神、春联、年画、窗花、祝福。人们穿上带有节日色彩和图案的新衣服。
2.春节(正月初一)
一般吃年糕、饺子、饺子、肉丸、全鱼、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放鞭炮、拜年、拜年、探亲、拜年、拜年、祭祖、逛花市、生火等诸多活动,都是极其享受的。
3.元宵节(正月十五)
自古以来,元宵节习俗一直以温暖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包括外出赏月、点灯放火、在灯笼上猜谜语、一起吃元宵、拉兔子灯笼。此外,许多地方的元宵节还增加了打龙灯、打狮子、踩高跷、划干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间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夏至后105天,清明节前12天。在一天的开始,当庆祝节日时,不允许吸烟,只吃冷的食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地、徒步、荡秋千、蹴鞠、拉钩、斗鸡等习俗,在寒食节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间节日。寒食节是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中国传统节日。
5.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的一些地方,有七夕蓄水的习俗。根据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早上,仙女们会下去洗澡,用她们的洗澡水来辟邪,延年益寿。所以七夕的早上,人要去河边取水,然后拿回来放在新瓮里备用。如果家里有体弱多病的孩子,父母经常在这一天用红头绳打七个结,套在孩子的脖子上,祈求上帝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1.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最初是由南方吴越的祖先为祭拜龙族祖先而设立的节日。因为据说战国楚人屈原5月5日跳汨罗江自杀,后来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祀龙族先民的吉日,注入“祛病防病”的夏季时令风尚,把端午节作为“坏月之坏日”,始于北方中原,附以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
2.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过端午节、采、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水、拜神拜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风筝、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龙舟捕鱼在中国南方沿海非常流行,自从它传播到国外以来,一直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竞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各地流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