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2、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该具备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美德。
3、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大提出“仁义礼智”,后来董仲舒又扩大到“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4、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贯穿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三字经》中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不可混”。仁,就是两个人。
延伸阅读
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
1、主题。儒家——进取。道教——法律。佛教——奉献。
2.做人的标准。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理解道家,修身,求自然,守本分,淡泊名利。佛教——不作恶,修行好,遵守十诫,稳心,用智慧。
3.人生观。儒家-进步与贡献。道家-顺其自然,提升自我。爱佛众生,无私奉献。
4.世界观。儒家——天下是展示才华的舞台。道家——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发自内心,世界在自己心中;一个思想差异可以创造地狱和极乐。
5.价值观。儒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完美自我驱动的和谐社会。佛教——在向他人奉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最大化个人价值。
6.哲学倾向。儒家思想——中国入世的哲学。道生哲学。佛教——以出世的理念,做入世的事业。
7.精神食粮。儒家——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会饿的。道教——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等。),不吃,没味道。佛教徒——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
儒家的最早经典论著是哪部?
1.最早的经典之作是《易经》,也叫《周易》或《易》。《易经》本质上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占卜》是预测未来事件的发展,《易经》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伦理实践的根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占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国五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1.《易经》既是道家也是儒家。
2.《易经》,承载着历史使命和任务,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据说是周人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由64个卦和384个卦组成,各有各的解释(卦和卦)用于占卜。
3.《传》包含解释卦讣告的七种文字,统称《十翼》,据说是孔子写的;但一般认为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不是一人一次创作出来的。
4.儒家称《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经》是后人为纪念这些书而加的一个书名。本来《五经》只叫《易《诗》,《书》,《礼》,《春秋》。
5.根据出土的郭店竹简《六德》和《语丛一》的凭证,“《诗》、《书》、《礼》、《乐》、《易》不是孤立的凭证,而是普遍现象”。
6.先秦时期,孔子“老而易之”,导致了“先用《春秋》”的“六经”秩序的出现。《易》是群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高的地位,秦始皇烧书也不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