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墓祭祖
清明节前后,人们有上坟祭祖的习俗,以缅怀先人。
2、走向绿色
中国民间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在空旷的地方行走的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正是踏青的好时机。
3、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饮食习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一些地方,古人认为清明节吃鸡蛋意味着来年身体健康。清明节这一天的鸡蛋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玩。打蛋主要有两种方式,彩蛋和雕蛋。彩蛋也可以吃,雕蛋是用来享受的。
延伸阅读
大年三十春节风俗2021
1.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八《荆楚岁时记》,吃年夜饭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是一种习俗。因为是冬天,北方人经常在餐桌中央放火锅,所以也叫圆炉。北方人经常吃的有饺子、鱼、年糕、长菜等等。因为饺子像金锭,有富贵之意;鱼不能吃,因为在汉语里,“鱼”和“鱼”的音一样,意思是“年年有余”;年糕有“年年涨”的意思;长期吃蔬菜,有延年益寿之意。在中国南方,有许多鸡、烤肉、发菜、蚝油等。因为“发菜蚝油”和“发大财,做好市”谐音。典型的江南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和浓郁的汤锅。
2.不要打水。过年有个忌讳“不打水”。有井的人,除了白天,都要在黄昏前“封井”,给井加木盖,烧香拜祭饼后,三天后再打开盖重复使用。
3.棍子烤架。现在,人们也喜欢在窗花上贴各种剪纸。窗花不仅烘托节日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饰得富丽堂皇。
4.压岁钱。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使用的铜币需要大量的钱和新币,然后用红绳做成各种形状。有的佩戴数百枚铜币,取其“寿长”之意;还有的则是身着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造型,寓意“乾隆”、“千玉”,以求带来好运。除了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之外,有些地区还有赠送“水果养老”的习俗。除夕之夜,长辈们会把橘子、荔枝等水果放在孩子的枕头上,并带着“幸运”的意思祝孩子来年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更加直接纯粹。一般红票都是用精致的红色包裹起来,然后分发给孩子,这样才能中好彩。
5.贴“福”字。春节送祝福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中国新年的标志是“福”字,它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符”字的粘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6.保持年龄。守除夕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年就有明确记载:“彻夜不眠,静候黎明守除夕。”传说守年夜饭是为了防止一只独角兽入侵,而这只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音,于是人们就穿上红色的衣服,点上红灯,贴上红纸,放烟花爆竹,烧香祈祷,通宵达旦,于是就有了守年夜饭的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饮散糯米,坐达丹,名寿岁,住赵岩。”
7.开灯睡觉。除夕夜睡觉,不能关灯。只能元旦黎明关灯。除夕夜,家里一般不关灯,尤其是老祖宗供养的房子。
8.避免打碎物体。除夕夜,还有避免打碎物件的习俗。人们认为,如果这一天盘子和杯子打碎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将会有“厄运”。有时候,如果你在这一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或盘子,长辈会迅速用红纸包好,并念诵“好旧(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人们相信把用红纸包着的碎片放在神案上几天就能化解可能发生的灾难。因此,在除夕,人们会在言行上保持谨慎,以实现美好的一年。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1.燃放烟花爆竹。除夕放鞭炮是必须的。传说妖怪“xi”最怕鞭炮的声音,我们的祖先用鞭炮赶走了妖怪。如今,冉制造的鞭炮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具有消除贫困和厄运的作用。声音也代表着新的一年生活的热闹和繁华。所以除夕一定要点鞭炮。鞭炮是中国的特产,也叫“爆花”、“鞭炮”、“鞭炮”。它起源很早,有2000多年的历史。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活泼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设计也越来越多。应该燃放鞭炮来庆祝每个重大节日、婚礼、结婚、建筑和开业。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东窑、江西宜春、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2.保持年龄。守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人们经常在除夕熬夜。最早的养老记录可以在西晋周朝《风土志》找到:除夕,各相送人,称为“养老”;酒菜邀,叫“不老”;老少一起喝酒,祝你圆满,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黎明,这叫“守岁”。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机,通宵守夜,象征驱除一切恶疾和疫病,期待新年的好运。由于它的重大意义,人们仍然习惯于过除夕来迎接新年。守老有两层意思:老人守老为“辞老”,意思是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是午夜,也就是现在的午夜。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人们会燃放鞭炮来庆祝。
3.吃年糕和饺子。传统的春节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开始收集各种食物来过年。蒸年糕与“年糕”谐音,口味多样,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食品。年糕的样式是方形黄白色年糕,象征金银,寓意新年发财。年糕的味道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吃红枣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黄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欢在年糕里加枣、小红豆、绿豆蒸。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其他地方,过年的时候习惯吃黄米面的炒年糕,有的里面放豆沙枣泥,山东人蒸黄米红枣的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炸的,有的人干脆加糖吃。南方年糕有甜有咸,比如苏州和宁波的年糕,都是粳米做的,味道清淡。除了蒸炒,还可以切片炒菜或者煲汤。甜米糕是由糯米粉、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苏荣等制成的。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炒。
4.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离开家的流浪者必须走几千英里才能回家。全家人应该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做法是先用面条做饺子皮,然后用皮包包起来。馅料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种肉类、海鲜、鸡蛋、时令蔬菜都可以馅料。吃饺子的传统方法是用清水煮,然后用醋和蒜末混合。还有煎饺和烤饺(煎饺)。因为面团里的“和”字就是“和”的意思;饺子的“饺子”和“角”谐音,“和”和“角”有相遇的意思,所以饺子用来象征团圆和相思;很幸运,从小就把生孩子的意义;此外,饺子在过年时吃饺子,因为它像一个银锭,也有“把钱变成宝”的吉祥含义。
正月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国的一个长期习俗。元宵被称为“汤圆”,它有不同的成分和味道。
起初,元宵节的季节性小吃不是元宵节。南朝时我们吃的是豆粥或用肉和动物油熬制的米粥,唐朝时我们吃的是类似蚕的面食和烤饼。直到宋朝才出现了糯米粉果糖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节,叫浮饺或者饺子。
后来这种食物专门在元宵节吃,所以叫元宵节。
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区别只在于大小和馅!南方人用糯米做龙眼大小的饺子,叫汤圆。
北方人吃的饺子比较大,里面的馅叫元宵。商人也称之为“元宝”,元宵也象征着繁荣。
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是同一个意思,意思是圆圆的,漂亮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俗话说,气赚钱。家庭和睦和家庭团聚是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因素。所以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上元祝福
上元祝福(拜天师),1月15日是上元的节日,也是天师的生日。人们说这一天是三界的公学,所有的民宅和寺庙都在清晨举行盛大的仪式来庆祝。祭祀仪式就像是在第九天给一个公学生庆生,要读《三国志》祈福。
3.元宵节“送灯笼”
元宵节又叫元宵节,与元宵节谐音,所以元宵节有求孩子给元宵节添彩的意思。新年民谣有:14节灯棚,15元明,16节拆灯棚,说明元宵节已经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
唐朝以后,灯笼不仅种类繁多,千变万化,而且成为一种深入民间的活动;宋代是灯笼的全盛时期,灯笼像玻璃球,也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成。以前所未有的华丽和精致。
4.元宵节舞龙舞狮
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都有龙灯。
早期的龙灯约七八尺长,是用竹筒贴纱做成的龙形灯笼。水龙头和龙身里面点了几十根蜡烛,然后绑在木棍上,十几个壮汉扛走了。表演时水龙头追逐龙珠,舞姿优美,俗称“挨龙”。
5.元宵节在灯笼上解谜语
除了灯笼,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在灯笼上解谜语。灯谜是把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们一边猜灯谜一边欣赏灯。
谜语的答案集中在单词的意义上,比如一个单词、一首诗、一个物体或一个名字。因为灯谜难猜,就像老虎难打一样,也叫灯笼虎。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期开始用暗句制作,汉魏时期开始被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擅长暗语,曾与自己喜爱的郭舍人在武帝面前讲过暗语,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以后,有人在灯上写灯谜,人们在元宵节猜春灯谜。有人引用了所谓猜谜语的射击方法,叫做打灯谜。从那以后,每年元宵节全国各地都要猜灯谜。
6.元宵节充满了疾病
又称百病游、百病散、走桥等。是消灾祈福的活动。元宵节晚上,女人们一起旅行,看到桥就觉得这样可以治病,延年益寿。
7.元宵节老鼠对老鼠
捕鼠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在第十五天煮一大锅粘糊糊的粥
迎宾紫姑的晚上,人们用稻草、布条等把紫姑的画像捆起来,晚上在厕所之间的猪圈里迎接。它真实地反映了善良、忠诚、同情弱者的勤劳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9.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正月11、12日,人们开始走上街头,这意味着今年人们应该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上挂一个号码。农历正月十五,街道正式开放,直到十八党结束。
10、元宵节祭祀户,祭祀户
古代有“七祭”,就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在门户上方插上杨树枝,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放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在门前放上酒和肉。
此外,还有其他有趣的习俗,如听香、钻灯脚(有相亲和寻子两种说法)、讨要龟花、点月光、点井水睡懒觉、元宵节做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