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传统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医圣在冬至施药的故事。据民间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其实,饺子最初是在东汉时期用作药材的一种食品。张仲景将一些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里,用它来治病,并且避免人们在冬季患上冻疮。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不仅在春节和除夕,而且在冬至时也是一种特有的传统。饺子有许多名字,例如娇耳、扁食、煮角、箍扎、子孙饽饽,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最初名为“娇耳”,是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首创的。当时,张仲景回到家乡冬季之际,发现许多乡亲都很贫困,面色黄瘦,身体虚弱,耳朵上长了冻疮。为了帮助这些乡亲,张仲景在冬至这一天让弟子在东关搭建起医棚,施舍“祛寒娇耳汤”来治疗乡亲们的冻疮。制作“祛寒娇耳汤”的方法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一起煮,然后将药材和羊肉捞出来切碎,用面包制成耳朵的形状,然后煮熟后分发给乡亲们。乡亲们吃了“祛寒娇耳汤”之后,他们的冻疮都治愈了。至今,仍有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让人们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