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光绪真人的,只有慈禧活着的时候,宫里的人会见过,清朝都距离现在一百多年了,想见真人那是不可能了,除非把光绪的头骨进行复原,我们才能看到真实面貌。
光绪仅存的照片据说还是画像,虽说那时候有相机,可不知为什么光绪和珍妃竟然没有留下照片。倒是慈禧本人的照片很多。
老太监回忆光绪长得啥样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翁同龢被召入宫中,前往养心殿东暖阁去见他的学生: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也是当今的大清光绪皇帝。
看到光绪皇帝的第一眼,翁同龢吓了一跳,以前,他虽然也曾在上朝时远远看到过这个跟在慈禧皇太后身边的儿皇帝,但在宽大的朝衣之下,他看不出光绪皇帝的真实体格。
而此刻,在东暖阁里看到身着常服便装的光绪帝,帝师翁同龢感到心酸异常:面前这个六岁的孩子,比同龄儿童个头矮一大截,他身体细瘦、神情萎靡、眼光呆滞,就仿佛一棵长期见不到日头的小草。
这可是执掌大清朝纲的九五之尊啊,怎么看起来活像个饥民贫儿呢?
对于这种情况,看着光绪长大的晚清老太监寇连材曾充满同情地在回忆录《宫中日记》里写道:“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光绪帝)。”
生活在仆从如云的紫禁城,光绪皇帝的处境一直如同孤儿,在慈禧太后那里,他不过是她用来操持政事的一个牵线木偶而已,在太监宫人眼中,他是个无人愿意走近的堂上神像。
光绪皇帝
从3岁半入宫,到38岁含恨离世,光绪皇帝的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所把持、操纵,没能过上哪怕一天按自己心意安排的生活,没能活出一天自己,处境十分凄凉。
1、三岁半时,睡梦中入宫成了皇帝
1875年1月12日,农历腊月初五的深夜,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两小时后,慈禧立刻叫来同治皇帝的几个亲叔叔:五叔惇亲王、六叔恭亲王、七叔醇亲王等人,以及几个近支宗室大臣,到养心殿西暖阁商量立嗣君之事。
同治皇帝虽然没有生育子女,但已经大婚,身后留下了嘉顺皇后阿鲁特氏,按说,选溥字辈为嗣君,尊阿鲁特氏为皇太后更合礼法。
但为了仍能把持大清朝纲、接着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坚决拒绝了“溥字辈”人选,大臣们从载字辈中挑选了恭亲王的儿子、“大阿哥”载澂,但载澂只比同治皇帝小两岁,一入宫就到了亲政的年龄,显然也不是慈禧心里想要的人选,她见大臣们的推荐都不合意,就主动“择贤”,选中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三岁半的载湉。
醇亲王奕譞
载湉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既是慈禧的外甥也是咸丰帝的侄子,与慈禧的血缘关系非常亲,而且年纪也小,让慈禧觉得易于操纵。
慈禧话音刚落,就听醇亲王一声哀嚎,他竟然当众瘫倒在地、放声大哭,恳求慈禧收回圣命,旁边的皇兄皇弟皇叔们纷纷去搀扶他,但谁也拉不动。
就这样,那天深夜,3岁半的载湉突然从睡梦中被叫醒,然后被人套好衣服抱到大厅地下,此时,正厅里跪了满满一房间人,摆案迎接太后懿旨。
醇亲王夫妇满脸是泪,眼睁睁看着话还说不清楚的儿子被太监们抱进了暖轿。
载湉是醇亲王次子,也是福晋婉贞在世的唯一孩子,她前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和三子、四子都夭折了,只有载湉独存。
在后来的22年漫漫岁月中,婉贞长年以泪洗面,看着侧福晋刘佳氏与三个儿子共享天伦之乐,自己却无法照料、看护被锁锢在紫禁城里的幼子,婉贞心如刀搅,直到51岁去世那天,她才获准与载湉母子厮守了几个小时。
醇亲王福晋:叶赫那拉·婉贞
载湉到底年纪还小,他上轿时拼命挣扎着、哭闹着,却根本没人理会他,到了半路上,他哭累了,才进入梦乡,当暖轿落在养心殿地下,慈禧让太监们打起轿帘,发现小载湉还在里面酣睡未醒。
醒来后,载湉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了,从前笑脸相对的阿玛、额娘不见了,只有一群面容呆板的老太监,让他感受不到任何温暖。
年幼的载湉无力对抗自己的命运,在紫禁城里,最让他畏惧的还要数慈禧太后、他的亲姨母。
慈禧在子女教育上是个失败者,对于她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慈禧很少认真管教,而是非常放纵,养成了同治帝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性格。
而对于光绪皇帝(载湉),慈禧又过于严厉苛责,她可能从内心对光绪皇帝缺乏真正的感情,光绪皇帝刚入宫时,慈禧安排他在慈安太后的钟粹宫居住,想让慈安抚养管教光绪,那时候慈安身体已经不好,再说她没生养过孩子,也没有照料孩子的经验,因此也很少理会小皇帝。
而慈禧忙于政事,平时很少有与光绪皇帝独处的时间,对小皇帝的生活情况大部分是听太监们汇报的,听到不如意处,就叫来还是幼儿的光绪厉声训斥或者“罚令长跪”,几乎每次见面都是为了处罚他,这就养成了光绪自卑、懦弱、内向的性格,当时光绪还在语言学习期,由于每天都要面对皇太后莫测的“天威”,他患上了口吃的毛病。
德龄公主在1903年入宫给光绪皇帝当过一段时间英语老师,当时光绪已经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可在德龄公主眼里,光绪帝“一至太后(慈禧)前,则立严肃,若甚惧其将死者然。有时似甚愚蒙。”(德龄公主《清宫二年记》)
显然,尽管当时慈禧已年近七旬,但三十多年的积威下来,光绪帝对她已经畏之如虎,这是慈禧从小刻意培养出来的。
2、深宫孤儿,长期吃不饱饭,饿急了偷吃太监的食物
慈禧给不了光绪皇帝母爱,也不愿别人给他亲情,她粗暴地禁止光绪皇帝与亲生父母联系,还嘱咐那一班侍候光绪皇帝的人,叫他们天天在光绪帝耳边反复叮嘱说,他已经不再是醇亲王福晋的儿子,要记住太后才是他的额娘,除了这个母亲外,再没有别的母亲。
慈禧不但不让妹妹入宫见儿子,还把一出生就跟随光绪的奶妈也撵走了,也不准醇亲王上朝见儿子,在她的威逼下,醇亲王为了避嫌,上表称患了肝病,辞掉所有官职,就这样,光绪帝失去了最后一个可能关心和保护他的人。
4岁的光绪在宫里由太监李莲英负责侍候,而李莲英是首领大太监,事务很多,平常都让其他年长太监看护光绪,光绪童年时,身边的太监像走马灯一般换来换去,没有谁愿跟他亲近。
这些太监在宫里头日子久了,大多是老滑头,看得出慈禧并不真正关心和喜欢光绪,因此,他们看护小皇帝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天再热,他们也给光绪捂上几层长衣长衫,说是怕着凉,饭不给他吃饱,说是怕消化不良,平常不让光绪出门,更不让他跑、不让他跳,不让他大喊大叫,小皇帝每天的生活如同坐牢,一切儿童的纯真天性都被身边的太监给抹杀了,当翁同龢走进毓庆宫,见到光绪的真实生活时,他心中悲酸不能自已,却只能把这一切悄悄记在自己的日记里。
童年光绪
在饮食问题上,光绪更是苦不堪言。
一开始负责光绪饮食起居的太监叫范长禄,他比较偷懒,打着培养“俭德”的祖宗家法,长期不让光绪吃饱。
满清祖训确实有“菜不过三口”的说话,主要是防止子孙偏食,再好吃的菜也只准夹三筷子,而且,皇帝每顿饭有上百样菜肴,足能摆满三张餐桌,进膳时,皇帝就座后,太监将一盘盘菜肴依次端到皇帝面前,让他选择,别说每盘菜吃三口了,就算只吃一口,也能吃饱。
而光绪当时个头还没有桌子高,太监把他抱上椅子,就不管了,也不会把菜依次端给他,光绪的胳膊只能够着他眼前的三四盘菜,每盘菜只准夹三筷子就要端走,他自然吃不饱。
当范长禄发现这一点后,可能是为了捞油水,以后每天只让御膳房送三四盘新菜来,其他上百个菜肴全用所谓的“原馔”也就是剩菜来摆样子,有时候放了十天半个月都不换,臭腐难闻,进膳时,整个屋子都充斥着强烈的馊味,让旁边站的太监们纷纷掩鼻。
由于伙食太差、整天吃腐败食物,光绪入宫不久就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差一点就死掉了。
谁能想到这位名义上是大清皇帝的孩子在宫里过的竟是这么凄惨的生活呢?由于长期无人疼惜,总是饥一顿、饱一顿,光绪落下了胃疾,他嚷着胃疼、时常呕吐,却没人理会他,在紫禁城里,他的实际处境是个孤儿。
光绪正式上学读书后,范长禄被换走,来了个姓任的总管太监,当时慈禧非常忙碌、对光绪又很严厉,任总管看出光绪在宫里地位不高,经常欺负他,要光绪自己铺床、自己倒茶,导致光绪的手被开水严重烫伤,在三伏天,他还强迫光绪穿貂皮衣,生了病也不闻不问。
据翁同龢在日记中回忆,由于实在太饿了,光绪10岁那年,还悄悄地偷了太监吃的馒头充饥,令人心酸。
到了亲政之后,这位大清皇帝的伙食待遇也没能得到改善,据晚清皇家侍卫苏勋丞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一书中回忆:
“光绪那时约30多岁,中等身材,瘦长脸,面色苍白,体质羸弱。我们从未见他笑过。说实在的,他过的是囚犯生活,怎么能乐起来呀!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样菜,光绪却没有这个排场。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样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有时,三四样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饭也吃不成。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可以就着慈禧的桌子吃。我们那时都私下猜疑,光绪瘦弱,多半是差了点饭食。”
一个常年吃不饱饭、连自己衣食都无法自专的人,怎么可能是能对国事发号施令的一国之君?
从入宫到驾崩,光绪不过当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皇帝,其凄惨结局,还在童年时就已经注定。
3、与翁同龢情同父子,却终生走不出深宫囚笼
1876年,5岁的光绪在毓庆宫入学,他的师傅也是同治皇帝的师傅:翁同龢。
翁同龢是南清流的领袖、内阁大学士,咸丰年间中了状元,书法独步天下,有“状元帝师”之称。
翁同龢
由于他第一个学生没教好,翁同龢心有余悸,不愿再次出任帝师,但几次上表推辞无果,只得硬着头皮入宫,给5岁的小皇帝当老师。
他的到来给光绪的黑暗童年照进了一缕亮光。
为了维护满清统治,清王朝特别注重皇子的教育,要求皇子们每天四五点钟进书房,温习前一天的功课,两个小时后师傅到来,开始讲课,下午专门学满语和骑射,直到日落才结束,晚饭后还要写字温书,全年没有几天能休息,以这种近乎严苛的教育来保证皇子皇孙们能够学到治国安邦的本领。
一开始,翁同龢想吸取教育同治皇帝时的失败教训,准备对光绪更加严厉。
教了几天书后,有天早上,他来到书房,让光绪背诵前一天的课文,光绪背了几句就卡住了,翁同龢板着脸,让光绪罚背20遍,光绪却不服处罚,瞪眼不背,翁同龢训了两句,光绪就放声大哭,吓得翁同龢劝了好一会,才让光绪止泪。
过得几天,翁同龢又想了个招,再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训了,只“怒目而视”,放下书不讲课,15分钟后再接着上课,可他瞪完了,放缓情绪要再次上课时,光绪却仍然生气地瞪着他,“怒目而视”,不肯听课。
翁同龢找不到好办法管束光绪,就准备禀报慈禧,他自己动手装订了一个“内省录”,对光绪说:以后再犯错,就把错误记到这个“内省录”上,然后呈给慈禧。
没想到他话音刚落,小光绪就脸色苍白、浑身发抖,仿佛见到了鬼,转身就往门外跑去,其失魂落魄的样子让翁同龢吓了一跳。
而听到太监禀报后,慈禧立刻叫走了光绪,当着翁同龢的面,她对光绪疾言厉色地呵斥了半天,完全没有好脸色看,还当场罚他长跪、不准吃饭,甚至准备让太监执行家法、用竹鞭木棍抽打,而光绪在慈禧面前战战兢兢,仿佛一只被吓破了胆子的老鼠,其悲惨可怜的模样,让翁同龢出乎意料。
光绪皇帝
这让翁同龢感到过意不去,又听说光绪自幼在宫里受虐待,有时饿得可怜,半夜起来偷太监的馒头吃,被抓到后,慈禧又会罚他不准吃饭,翁同龢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光绪的身体会如此单薄,比同龄儿童瘦小许多、精神也显得萎靡不振。
从此,翁同龢对光绪产生了同情心,对他变得和蔼许多,管束也放宽了,有时候看到太监们欺负光绪,也会以大学士身份出面,对这些势利眼们严加训斥。
5岁的光绪此后对翁同龢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心理,深宫数载,在慈禧的积威之下,他已经是个极为孤僻内向、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的孩子,可独独对翁同龢产生了孺慕之情,将他视为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也因此,光绪读书非常勤奋。
光绪在毓庆宫读书时,一年到头除了两宫和光绪的生日以及几个传统年节外,根本不休息,没有寒暑假可言,每天凌晨即起、入夜方休,除了学习儒家经典、诗文、史籍,还要学满语和骑术,功课安排得非常满,而他也甘之如饴,连慈禧都夸奖他非常爱好学习,认为看到光绪坐着、站着、躺着都在朗诵诗书。
1877年8月,翁同龢请假要回江苏常熟原籍办事两个月,小皇帝听说后,当天就无心读书,从早到晚都情绪低落、苦闷不已,在依依不舍地送别师傅后,整整两个月里,毓庆宫里都听不到他读书的声音,直到翁同龢回北京,6岁的光绪才转悲为喜,拉着师傅的手,高兴得泪流满面,说:“吾思汝久矣!”
就算光绪在学习上已经无可挑剔,慈禧还是会动辄训斥他。
光绪15岁时,曾接受过一次最严厉的惩罚。
当时,天下大旱,不少地方颗粒无收,慈禧也没什么好办法,就下令让光绪领着大臣们跪在地下,向上苍磕头求雨。
光绪走到殿外,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臣望着天空三叩九拜,嘴里咕叨喊叫着各种各样的祈祷词,觉得样子很滑稽,忍不住笑了一声,慈禧看到后,勃然大怒,认为光绪身为皇帝、在祈雨仪上不成体统,会得罪龙王,仪式结束后,又罚他在大太阳底下接着跪三天、而且不准吃饭。
三天跪下来,光绪险些送命。
正是由于这种悲惨的童年,光绪帝在体魄和精神上都不健康,身体十分虚弱,性格又时而孤僻、时而偏执,他的博学、睿智、激愤,看在慈禧眼中全是笑话。
1895年,希望能安度晚年的慈禧逼迫光绪下令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光绪帝痛心不已,几年后,在康有为等人建议下,他决定推行维新变法。
27岁的光绪帝托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若仍不给以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8年,慈禧为防大权旁落,发动戊戌政变,下令斩杀谭嗣同、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并下令把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
看到光绪帝已经不好摆布,慈禧打算另立新帝,她命御医“捏造脉案”,放风说“皇上病势沉重,恐致不起”,并密电南方各省督抚,表示要废帝另立,而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反对,公开复电称:“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把她的阴谋公诸于天下。
慈禧仍不死心,1899年,她打着为光绪立皇太子的名义,把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召进宫里,立为“大阿哥”(皇储),决定在190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举行光绪帝让位典礼,只是由于反对者太多,才暂时搁置了这一废帝计划。
西逃路上的光绪皇帝
可见,在慈禧眼中,光绪帝一直是她用来把持权力的棋子,随时都可以更换,至于他本人的身心健康,根本不在她的考虑之中。
为了一己的权欲,慈禧葬送了这个苦命孩子的一生,妹妹视为心肝的独子,被她硬生生从家中抢走,顶着大清皇帝的名义,过了一辈子暗无天日的生活,在慈禧临咽气前,还要赐给光绪一碗有毒的酸奶,好让光绪死在她前头。
2008年,经专家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进行鉴定,证实他死于砒霜中毒,这与名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中的记载完全符合:光绪死前,整整三天腹痛难忍,“在床上乱滚”、惨叫。
1908年11月15日,在光绪“重病身亡”的第二天,73岁的慈禧才彻底闭上了眼睛……
参考来源:寇连材《宫中日记》
德龄公主《清宫二年记》
苏勋丞《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