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但夜间应减少独自外出,尤其是女生。
生活应该没啥问题,食品和日用品还是比较丰富(中国货挺多的)。
一般的城市都可以上网,基本是2M的带宽吧,速度比国内要慢一点吧。
阿尔及利亚歧视华人吗
一、“患难之交”与“阿里巴巴”
3月30日,一位名为弗朗西斯·吉尔斯的法国学者在法国24新闻台的不当言论将中国与阿尔及利亚两国关系推向了舆论中心。他指责阿尔及利亚政府抗疫效率不高,高层“只考虑自己的安全,置平民的健康于不顾”,并抹黑中国援助,称 “仅是一家在当地赚了大钱的中企对艾因·纳德贾军方医院的私人援助。该医院收治的只是高级官员。如果将这说成中国援助,那将是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羞辱。这类援助只是中国外交宣传的一部分”。这一言论在阿尔及利亚引发轰动,多家政府背景的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弗朗西斯·吉尔斯,并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法国在北非这块传统殖民地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是对中阿友好关系的嫉妒心理作祟。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马吉德· 特本更是在第二天的媒体见面会上,高度赞扬阿中两国友谊,称中国“是阿尔及利亚的友好国家。两国关系几乎可用亲密来形容,这也因此招致部分国家的不满”。他强调,两国之间缔结的深厚友谊追溯至上世纪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并且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阿尔及利亚共和国总统特本,图片来源:Reuters
正如特本总统所说,中阿两国传统友谊深厚。历史上,中国是第一个承认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合法地位的非阿拉伯国家;而阿尔及利亚则联合阿尔巴尼亚递交“两阿提案”,为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发挥了关键作用。中阿两国关系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患难之交”,首都阿尔及尔的市中心岂今还有一条名为北京路的道路,用以作为中阿友谊的象征。如今,作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阿尔及利亚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对象国和劳务输出国。中国制造、中国建筑和中国产品,已经深深融入阿尔及利亚人民生活中。阿尔及利亚新机场、歌剧院等政府投资性建筑,均由中国国有建筑公司承建;来自中国的产品遍布阿尔及利亚各大市场。受疫情断航减产影响,当地中国产品出现空缺,媒体甚至刊文哀叹,称这导致市场上手机、服饰、家电等货品稀缺,学生们就连开学使用的文具也难以买到。中国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普通民众中有点尴尬的形象。在阿久居的中国人,几乎都遇到过一些难堪的场面:去时髦的高级餐厅吃饭,侍者面带微笑经过,口吐法文单词“眯眯眼”;下班路上步行回家,对面一个路人会突然大声喊道“滚回中国”;当地小孩见了中国人会用法文大喊“中国佬”……一位在阿生活多年的中餐厅老板谈到个人经历,称刚来阿尔及利亚的时候,当地人很尊重中国人,给予中国人种种优待,这令他非常感动。然而时至今日,这些都已经没有。
新冠疫情暴发后,阿尔及利亚是第一批向中方主动捐助疫情防控物资的国家之一。而与此同时,一些当地人开始称呼华人为 “冠状病毒”。更有在阿常驻的华人家长接到当地学生家长的联名抗议,要求出示自家小朋友的健康证明,以证明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他们的理由是“中国人什么都吃,难免会感染上病毒”。2月3日,阿尔及利亚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私营媒体巨头CHOROUK在网站刊登了一副漫画,画面上的中国小人头戴斗笠脚踩布鞋站在大吊车上,对着阿尔及利亚航空巨大的飞机喊道:“求求你们别走,我们真的把医院都建好了”。大吊车的另一端写着“中国八天建好的医院”,而大标题则是几个硕大黑字——“阿尔及利亚从中国撤侨”。画面内容和文字充满了揶揄与嘲讽。
二、复杂情感何以形成
从老朋友到“阿里巴巴”再到“冠状病毒”,阿尔及利亚普通民众对华人的情感是如此的复杂,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则是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阿尔及利亚是国土面积最大的阿拉伯国家,99%人口为穆斯林。21世纪初,在经历被恐怖主义困扰的“黑色十年”之后,阿尔及利亚开放国门吸引外资,中资企业和华人劳工大量涌入,成为阿尔及利亚首批也是数量最大的外国人群体。中阿不同文化之间发生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碰撞与摩擦。某驻阿多年的央企工作者曾对笔者感叹,由于缺乏对当地穆斯林生活习惯的了解,早期来到当地施工的工程队因为一些无意识的举动惹恼了周围民众。比如在忌食猪肉的穆斯林社区附近捕捉野猪,在礼拜期间大声播放音乐,因为语言不通而对于当地人的善意问候不予回应,不注重衣着和个人卫生等。这些行为被当地民众广泛议论,甚至被夸大乃至引发谣言,对华人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早期留存下来的刻板印象,直到今日仍然存在于一些阿尔及利亚民众的意识中。伴随新冠病毒在阿尔及利亚的蔓延,更多人开始相信,正是中国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病毒的传播。这也导致了疫情在中国肆虐期间,驻阿华人经常面临骚扰与挑衅。
图片来源:网络
文化冲击和无效沟通可能引发误解与歧视,但在笔者看来,更为深刻的因素还应归结于经济层面。阿尔及利亚虽是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但轻重工业不发达,粮食也主要依赖进口,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相当一部分当地民众认为,中国公司及个体从业者的到来,对当地劳动力市场和商人构成了威胁,挤占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就业机会和利润空间。针对华人的骚扰言行由此愈演愈烈。2009 年 8 月 3 日,在阿尔及尔市郊中国城发生了数百名中阿商人共同参与的暴力互殴,最终在军警介入后得以平息。这次事件影响很大,不仅引发了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还吸引了诸多西方媒体的关注。有评论称,该事件让中阿社群长期存在的矛盾浮出水面。
自2014年至今,受油价低迷影响,阿尔及利亚社会不稳定因素上升,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上升,有人转而攻击政府对中国公司的优惠措施。当地颇受欢迎的《消息报》曾发表文章“为什么我们不从中国进口部长”。文章认为,阿尔及利亚青年失业严重,以至于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欧洲,其原因在于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均被政府交由中国公司承包,阿尔及利亚本国工业得不到发展,年轻人没有工作机会。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当地民众的认知。2015年,在阿大批华人出现返乡潮,舆论称首要原因应为无法克服在当地遇到的种种困难。2017年当地权威媒体之一《祖国报》也曾就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遇到的困难做了分析,认为中国人在当地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经常遭受无端谩骂,当地民众存在种族主义、排外思想,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
除此之外,西方文化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阿尔及利亚民众对华人的认知。阿尔及利亚与欧洲仅一海之隔,历史渊源深厚,政治经济往来密切。单在法国,阿尔及利亚侨民数量就已超过200万人。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是阿尔及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受法国130余年殖民统治的影响,法语作为通用语在阿尔及利亚的使用相当广泛。法国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在阿尔及利亚很受欢迎,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本国媒体。在首都阿尔及尔——一座别称“白色小巴黎”的美丽城市,随处可见法式风情的咖啡馆、面包店。很多年轻人渴望到欧洲寻找教育和工作机会,他们普遍认为,欧洲国家拥有更加开放、民主的政治和文化氛围,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相比之下,人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则仅限于价格便宜的商品、不擅与外人沟通的体力劳动者等。西方思潮不可避免地渗入到阿尔及利亚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民众特别是青年对华人的评价。2019年德国球星厄齐尔抹黑中国新疆政策事件,被西方媒体大肆报道并恶意渲染,很多阿尔及利亚青年因此在脸书上发表针对中国的敌视话语。
三、疫情当前,华人形象或将改变
自阿尔及利亚打开国门吸引外资至今,华人在这片国土上已经辛勤耕耘了二十年。尽管相当一部分阿尔及利亚民众仍然对华人抱有偏见与误解,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越来越多的阿尔及利亚社会精英开始关注中国的抗疫经验,并在关注的过程中主动发声,促进社会对华人的了解。
阿尔及利亚权威抗疫专家——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公会(SNPSP)主席莱斯· 麦拉白自疫情暴发伊始便密切关注中国的抗疫信息。他高度评价中国的抗疫经验和成绩,谴责对中国人喊Corona的不文明行为,感慨中国人的高度纪律性是战胜疫情的原因之一。在上海亲历隔离的阿尔及利亚教授艾敏· 哈马迪则在媒体发文,解释中国文化如何在全民团结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介绍自己在中国任教期间的所见所闻,认为中国人民善良朴实,富有集体意识和守纪意识。他写道:“一旦发生哪怕再小的危机,中国人都会展现出高度的有序与团结。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造成的。尽管这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但中国人民却团结而有序”。
中国援助物资到达阿尔及利亚,图片来源:新华网
自2月25日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今,阿尔及利亚境内累计确诊病例接近四千,死亡人数超过400,成为非洲大陆新冠疫情病死人数最高的国家。在阿方亟需医疗防护物资之际,中国政府紧急筹集医疗物资捐赠,在阿华商华人也纷纷响应。根据阿尔及利亚红十字会的消息,阿尔及利亚中华总商会慷慨解囊,先后捐赠抗疫医疗物资两批次。中建集团、中土集团、中国铁建国际等公司纷纷向阿提供医疗物资,派遣医护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抗疫援助。中建驻阿分公司还将在阿建设一座小型医院,为该公司4000名中国员工和5000名阿尔及利亚员工提供应对疫情的医疗服务。这些友好举动,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并得到高度评价。在中国医疗队到达当天,有当地朋友欣喜地联系笔者,称中国派来了医疗专家,大家都觉得有了希望。而走在街上也发现,开始有陌生人向自己竖起大拇指,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情谊。4月19日,《消息报》就有关抗击新冠肺炎问题对我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进行专访,记者在文中写道“中国被视为那些正艰难应对疫情国家的拯救者,特别像意大利、伊朗甚至包括阿尔及利亚等国,这些国家改变了许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危难之中见真情。疫情面前,在阿华人与阿尔及利亚人民命运与共。中阿政府间的传统友谊,阿尔及利亚友好人士的不断努力,以及华商华人对第二故乡阿尔及利亚的一片情谊和友好举动,必将逐渐夯实中阿民间友好的基础。
今日主笔 / 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