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线活
这是最早的讨巧方式,始于汉代,后流行于后世。七夕之夜,女人手持连续排列的五色丝线和九孔针(或五孔针和七孔针),趁着月色连续穿月,称为“巧”。
2、蛛网很聪明
旧俗是七夕把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观察蜘蛛网的密度,以为有很多巧合。
3、测试针头
这是七夕女红习俗的变体,起源于女红,不同于女红。它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国情人节习俗。
4、崇拜魁星
民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古代,想要成名的学者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他们必须在七夕礼拜,为他祈祷,祝福他考试成功。
延伸阅读
乞巧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1.节日到来之前,女孩们准备了彩纸、稻草、绳子等。并把它们编辑成各种新奇的小玩意。他们还把稻种和绿豆放进小盒子里,用水浸泡,使它们发芽。当芽长到两寸多长时,就用来拜神,这叫“拜仙粮”、“拜神菜”。
2.从第六天晚上到第七天晚上,连续两天晚上,女孩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焚香点蜡烛,向星空跪拜,称为“迎仙”。从第三晚到第五班,他们要拜七次。拜完仙,姑娘们手里拿着彩线,穿过灯影前的针孔。一口气能穿七个针孔的人叫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人叫失手。七夕后,女孩们互相赠送小工艺品和玩具,以示友谊。
腊月二十四至二十九的风俗
1.腊月二十四,所谓的“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理蜘蛛网,扬起灰尘,打扫卫生。虽然“24日,扫尘日”,其实从厨房祭祀前后到年底都是扫尘时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每年从幼年期(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除夕,这个时期被称为“扫尘日”和“春节日”。
2.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天的传统民间活动主要包括会见玉帝、在田野里拍摄蚕的照片、千年元宵节、冲出混乱的一年。
3.腊月二十六,要杀猪切年货,开始买年货。
4.农历腊月二十七,中国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七,宰鸡捕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宰杀自己的家禽,也会去市场购买。与平日以买卖余粮为主要目的的集市相比,腊月二十七集市主要是为了买卖过年,比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给孩子的各种礼物、给女孩子的各种头饰。
5.农历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歌有“腊月二十八,送面”“腊月二十八,做蛋糕,蒸馒头,贴花”。中国的民俗和传统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无论是做面条还是做馒头,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
6.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即除夕前一天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称为小年三十,是中国的一种民间文化。这一天,一家人买了酒席,人们叫别年互相拜访。户外烧香,叫天香,一般三天。
立春有什么风俗活动
1.上帝句芒
在“立春”这一天,纪念活动历史悠久,至少出现在3000年前。当时的祭祀句芒,又称芒神,是掌管农耕的春神。句芒是春天的神,也就是植物和生命的神。句芒的形象是一只长着人脸的鸟,他遵守规则,负责春季事务。周朝建立了东塘来庆祝春节,这表明祭祀句芒有着悠久的历史。
2.鞭打春牛
鞭春牛,又名鞭牛,起源较早,一直保存至今。山东民间要断土牛,人争春牛土,意思是抢春,抢牛头是幸运的。此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也有龟报春活动。
3.咬簧
立春有时有自己的食物,主要是春饼、萝卜、五香盘等。春天世界的开始,市场上有许多卖春卷的小贩。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以前认为吃春就是吃萝卜,但也包括吃春饼;第二,所谓求春,就是迎春。
4.祭祀祖先
在许多地方,立春是为了祭奠祖先。比如广东《新安县志》写道:“民间与祠堂有关。初春,献给祖先的食物也很特别。河南《汝阳县志》:设春宴,春饼,推荐卜梨。”临颍县志称立春祭咬春。
5.躲避春天
在传统的民间传说中,当你在春天开始的时候到达时,你应该避开春天。因为初春的气候在这一天开始转移,新的气氛会对一些人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出现了躲避春天的习俗。传统习俗,每次去立春,都争不过口气。你必须在和谐与和平中迎接这一天。在一些地方习俗中,避春之日不宜搬家、探望重病患者、参加葬礼,以免招致厄运,影响一年的运气。
6.崇拜太岁
中国有迎娶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值班的神,所以迎娶太岁可以安全富裕。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祭奠老人”活动在中国北京、广州、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