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方形折纸。取出其中一个,沿着对角线对折。继续沿中线左右折叠。打开折纸,沿着折痕折叠成合适的形状。
2、另外两张折纸按照相同的步骤折叠成相同的图形。将一个图形的两个角插入另一个图形的正方形的两边,依次进行。直到三个图形中的每一个都插入到另一个图形中,一个立体的三维三角形粽子就完成了。
延伸阅读
包粽子方法
1.将圆糯米放入容器中,倒入清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将适量红枣放入浸泡好的米汤中,倒入水,大火加热,加入粽子,煮沸十分钟,关火浸泡三个小时。
2.将两片粽子叶重叠,弯成漏斗状,舀一些糯米和一颗红枣填满,用手捏紧,将上面的叶子向下压在开口处,将多余的叶子折回来,用绳子将粽子绑好。
3.把粽子放进锅里,用火煮40分钟,然后捞出来。
端午节粽子送几个合适
1、一般人会发3到5个左右,或者根据家庭人数!
2.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端午节、重午节、端午节、正阳节、中秋节等。适逢农历五月初五,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天体崇拜,由古代端午节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节,黑龙中的七夜翱翔南方的中部,也就是龙飞翔的日子,也就是如《易经乾卦》第五卦讣告所说:“飞龙在天”。
3.下午结束时,龙星既“中赢”又“中赢”,一派大繁荣的景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古代占星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多种民俗杂糅为一,存俗内容丰富。蒸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流传。
为什么要包粽子呢
1.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于5月5日悲愤交加,将一块大石头扔进汨罗江。为了防止鱼虾伤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米装进河里。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每天都有人用竹筒把米丢进河里祭奠。然后演变成糯米包裹芦苇叶做成的粽子,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以纪念屈原。
2.驱龙:《初学记》记载,汉朝建武时期,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本名),对他说:“你牺牲的一切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用五色丝线扎起来。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不用再担心被龙灭了!”因此,人们用“包叶玉米小米”来制作“玉米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美食。